王梓钧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民国之文豪崛起
7月15日。
首批考取“周赫煊留学基金会”的留学生,即将在上海码头登船。前一批是留欧生,人数占了大概四分之三,大部分都是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后一批则前往美国,两拨人都是今天上午登船。
这些人当中,年龄最小的只有18岁,年龄最大的足足35岁。
说实话,周赫煊提供的留学经费很少,即便不是勤工俭学生,也必须靠家里资助,或者是自己打工来维持留学生活。
但这属于常态,似乎不能减弱他们的留学热情。民国时期,经常有人借几百块钱,就敢大着胆子出国去欧洲、去美国。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公派留学生闹着要罢课回国,他们向南京政府提出的第一个要求便是麻烦给点钱,好买回国的船票。
童第周提着个大箱子,默默站在队伍当中。他所担任助教的班级,一共有28人报名考试,结果只有他和另一个学生考上,而且两人都只能留法勤工俭学。
留学生虽然排着队列,但并不整齐,歪七八钮的站在码头上,所带的随身行李也五花八门。
他们旁边那个队伍就要威武得多,虽然只有寥寥几人,但一个个身姿笔挺。统一的服装、统一的行李,呈现出肃杀威严的气息公派留德的黄埔军校生(国党党部拨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