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香如风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刘备也不是没想过满地图的去找文臣、武将。
然而,设身处地的活在当下时,方知根本难以实行。
原因不复杂。
书中录入名人籍贯过于笼统是其一。
一般只记录到县一级。而县以下,还有乡、亭。正如刘备少时,寄给崔钧的寝垫。‘建宁元年二月初五,涿郡涿县陆城亭刘备,邮安平国安平县东城亭崔钧。北书,驰行。’就精确到了亭一级。若是县一级,同名同姓何其多!焉知此人非彼人?
原籍不等同于现生活地是其二。
如前所知,求学大致有三个阶段,蒙学、行学(游学)、官学。少时在家蒙学。待长成,便要外出行学。故而刘备“年十五,母使行学。”这个时间找过去,多半外出游学。
正因外出游学很普遍,所以孔夫子才有‘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之句。意思是说,父母健在,不要去过于远的地方游学。且一定要告诉家人去往何处。否则,家中一旦有事,遍寻不到,乃子之过也。
即便赋闲在家。还有一种情况便是,时人极喜外出访友。刘备三顾茅庐才见到诸葛亮一面。前两次皆外出访友了。
愿不愿意出仕是其三。
世家不必说。诸葛三兄弟,出仕魏蜀吴。崔太尉长子在此时为议郎。或亦有此因。更有许多名士大儒,屡辟不就。便是豪杰,亦惺惺相惜。非志同道合不相为伍。刘备少时招募牵招失败,便是此因。
找不准,找不到,嘴炮不照(不行)。
故而算下来,成功率极低。
满地图找武将,那是玩《三国志》吧。且还是九代之前吧,十代后都不行了哇!与时俱进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