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 第246节 (第1/5页)
斜阳边鹤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说起这簇“野败”,来头还不小。
它是大名鼎鼎的占城稻的自然“野败”。
自宋代中原引入占城稻,在各地种植已有近四百年。
占城稻以其早熟、耐寒、适应性强, 不挑生长环境,在长江中下游大面积推广。
占城稻早熟, 自种到收只需五十多天的周期。
与本土“晚稻”刚好配合成为双季稻,大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但随着占城稻的本土化, 它原本的性状也逐渐退化。
李玉的使命,也包括重新搜罗占城良种,正因如此,他这才因缘际会发现这片差点被老农扒光的“稗稻”。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扩繁,以及大量的配种和筛选。
从大宁数量庞大的自然种里,选出合适的父本,同雄性不育系母本杂交。
筛选出能维持不育系雄蕊退化性状的保持系,用以新一轮制种;而筛选出的高产量、高抗性的杂交品类,则需要定向繁殖育种,用于粮食生产。
三系杂交的原理,其实就是自然去雄。
改变水稻自花授粉的短板,降低杂交的人工成本。
但这一技术的缺陷,就是农民再不能自主育种。
杂交水稻同后世许多作物一样,性状只维持一代,来年再种就需要重新购买种子。
这也是为什么现代农业要讲“种业振兴”。
作为粮食的根本,种子的优劣直接决定了粮食产量和质量。
在现代,种源控制和杂交技术已经成为粮食领域的垄断。
袁老杂交稻出来之前,水稻、玉米、大豆、蔬菜等诸多粮蔬作物的优质种源,都掌握在欧美大国手里,一度中国近90%的种子市场被美国垄断。
大宁这个时代,种质资源战打得虽不至于那么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