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光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晋明年满十六岁之后,皇帝把秦州赐给他,他搬到秦州,蛰伏四年,才开始豢养剑客,如此算来,那些剑客最多跟了他六七年,并非宫廷侍卫那般,从小与他一同长大。
这也难怪,晋明失踪多日,剑客不仅没去寻找他,反而投靠了宛城总兵官崔纬。
或许,崔纬早就想造反了,皇帝把晋明囚禁在京城,崔纬便在秦州闹事,无论晋明能否回到秦州,崔纬主导的这一场叛乱都是在所难免的。
老妇人猜测,剑客应该是宛城人,白其姝却有不同意见。
一来,秦州各地的口音本就相似;二来,长住宛城的外地平民也会沾染一点口音,既然剑客都是秦州人,那他们在宛城居住多年,自然能学会宛城方言;三来,王公贵族一般都说官话,全国各地的世家子弟开口说话,绝不包含半点乡音,旁人根本猜不出他们的籍贯,皇族的官话尤其标准,皇族的近臣也必须苦练官话,互相之间不能以方言交谈。
由此可见,那七百剑客并非晋明的近臣,他们更熟悉家乡的乡音。
各种念头像是雪花一般,纷纷扬扬,顷刻间落满了白其姝的脑海。
白其姝握住老妇人的肩膀,由于她太着急了,她语无伦次:“秦州的民谣,有没有思念家乡的?所有秦州人都听过的思乡民谣?”
老妇人听懂了她的意思:“有啊。”
自古以来,秦州的徭役十分繁重,官府经常征调百姓去服役,修路、搭桥、建水坝、凿运河、筑城墙、盖高楼、兴造宫殿,做不完的苦力劳力,干不完的脏活累活,秦州劳工不仅在秦州境内做工,还被官府派去了虞州、岱州和京城。
四通八达的道路之下,不知埋葬了多少枯骨。
秦州有一首民谣,名为《回乡》,歌词凄怆悲凉,写尽了秦州劳工的思乡之情。这首曲子流传百年,在秦州传唱甚广,宛城又是勾栏瓦舍聚集之地,不乏通晓音律的行家,寻常百姓也对《回乡》的曲调烂熟于心。
老妇人半垂着头,低语道:“谁知归路长,谁能避风霜?离家千里外,思乡空断肠……”
方才,老妇人跌坐在地上,脚腕扭伤了。她年过七旬,浑身一把老骨头,经不住磕磕绊绊,无力再去保护孩童,她能做什么呢?她想念诵一遍《回乡》,哪怕今夜是她的死期,她要走得从从容容。
躲在酒馆中的几十个书生忽然高声唱道:“谁知归路长,谁能避风霜?离家千里外,思乡空断肠,昼夜当远行,何时
能回乡?”
他们的嗓音如同一泓清水,注入嘈嘈杂杂的街道,此时的血腥气太强烈,民众难免胆怯,仅有几百人敢于跟唱。
就在此时,邻街的一栋高楼挂起了青纱灯笼,数十盏灯笼高悬,火光一闪一闪,灯影如水般浮动,栏杆上似是覆盖着一层细雨。
年轻的姑娘们倚着栏杆,合唱《回乡》,她们之中有一位最显眼,她的嗓音最为空灵、渺远,仿佛是从深山中传来,直达每一个人的心底,隔着几十丈的距离,也有人听出她的身份:“花千树!”
花千树是宛城的歌姬,也是宛城的花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