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休闲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个自相矛盾的模式有什么意义呢?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但结论似乎只有一个:谈起工作,一般人就忽略了理性的证据。他们无视当下的体验品质,一味坚持传统文化对工作根深蒂固的成见。他们认为工作是强加的限制,妨碍他们的自由,必须尽可能地逃避。
因此,就出现了一个矛盾:工作时,人们面对挑战、发挥技巧,就觉得快乐、强壮、有创意、满足;闲暇时,他们因无事可干,技巧也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悲伤、软弱、迟钝、不满足。但大家仍然宁可少工作,而拥有更多闲暇。
我们也可以说,虽然工作中心流能带来乐趣,但一般人往往受不了长时期面对高度挑战。他们需要回家休养,每天窝在沙发上几个小时,这件事情有没有乐趣反倒还在其次。与实例比较之下,这个论点显然站不住脚。以川达兹桥村的农民为例,他们的工作比现代美国人辛苦,工作时间也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至少需要与现代美国人相同程度的专注与投入。但不同的是,他们工作时就不想换件事情做,而工作完毕后,他们还会趁空闲找更多具挑战性的休闲活动来做。
这个趋势只有一个例外,问卷手册中要求受测者在分为10级的量表上答复:“你现在是否宁可做别的事?”答案中否定的成分越强烈,就表示受测者在收到讯号时,对正在做的事动机越高。结果显示,不论是否处于心流状态,受测者在工作时宁可做别的事的程度,远比休闲时高。换言之,工作时即使已进入心流,动机仍然偏低;休闲时尽管体验品质很差,动机仍然很高。
这些结果指出,我们周遭很多人的无动于衷,并非源自生理或心理的疲倦,而是因为现代人的工作观,以及在他观念里工作与目标的关系。
工作与心流的“悖论”
如果我们认为把精神集中于一份工作违反了自己的意愿,就会觉得浪费了精神能量。工作无法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充其量只能实现别人的目标;投注在这样的工作上的时间,是从我们一生应有的时间中压榨出来的。很多人常把工作视为不得不做的事,一项外界强加的负担,一种生命的债务。因此,尽管工作体验偶尔是积极的,但他们仍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因为这对他们的长期目标并没有什么贡献。
不论心流在工作还是休闲时出现,反应都比没有心流时积极。挑战与技巧运用层次都高时,当事人会觉得快乐、振作、强而有力、活跃;他们精神更集中;自觉更有创造力、更满足。这些体验品质上的统计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任何阶层的工作者都没有太大不同。
对工作不满
正如预期,经理人与管理者工作时达到心流的比例(64%),远高于一般坐办公室的职员(51%)或蓝领劳工(47%)。蓝领劳工在休闲时经历心流的比例(20%),也比坐办公室的职员(16%)或经理人员(15%)高。但即使只是装配线上的劳工,在工作中感受心流的比例(47%)仍然比休闲时(20%)高。无动于衷在工作时出现的机会,蓝领劳工(23%)比经理人(2%)高;无动于衷在休闲时出现的机会,则是经理人(61%)比蓝领劳工(46%)高。
这里应该强调的是,“不满足”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根据1972——1978年美国所做的全国大规模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美国人说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不满,52%的人都表示满意——这一比例在工业化国家中高居榜首。一个人可以一方面喜爱自己的工作,却仍然对它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并且尝试去改进那些不尽完美的部分。
当受测者在工作中接到讯号(这种情形只占3/4,因为剩下1/4的上班时间,一般员工往往在做白日梦、闲聊或处理私事)时,心流的反应高达54%。换言之,约半数的人在工作时觉得面临水准以上的挑战,运用到水准以上的技巧。相对于阅读、看电视、招待朋友、下馆子时,只有18%的反应达到心流的水准。休闲产生的反应是很典型的(无动于衷),低于平常水准的挑战与技巧运用是其主要特征。在这种情形下,很多人都觉得被动、软弱、迟钝、不满足。工作时28%的反应属于无动于衷的范畴,而休闲时却超过一半(52%)。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美国工人最常提及的对工作不满的三个主要理由,都跟工作时典型的体验品质有关——虽然刚才已讨论过,工作时的体验往往比待在家里更好(与一般认为的正好相反,金钱与其他物质上的需求都不在他们最关心的事情之列)。首先,可能最受重视的问题是:缺乏变化与挑战。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方面的问题,但以一成不变的例行公事为主的低层次工作,问题最为严重。其次,问题出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冲突上,尤其与直属上司有关。第三个使人心力交瘁的因素是压力太大,太紧张,没有时间思考自己的事情或陪伴家人,这个因素特别令高级主管与经理人苦恼。
正如预期,一个人每周中处于心流状态的时间越长,反映的整体体验品质就越高。经常感受心流的人较易感觉坚强、活跃、有创造力、专注、进取。但出乎意料的是,心流大多出现在工作的时候,绝少在休闲时发生。
诸如此类对客观环境的不满,理由都相当充分,但这些问题其实都能借着自我意识的主观调整而改善。以变化与挑战为例,它们虽说是工作本身的特性,但也可以随着个人对机会的观念而改变。庖丁、莎拉菲娜、柯拉玛都能化腐朽为神奇,从别人视为单调而无意义的工作中找到挑战。一份工作有没有变化,最主要的是看工作者的态度,而非实际的工作条件。
一个人标出的挑战与技巧运用程度,如果在每周平均值以上,就视为处于心流状态。这一系列调查一共回收4800份问卷——平均每周约44人受测。根据上述的标准,大约有33%的反应属于心流范畴——也就是他面临的挑战和运用的技巧超过了个人的平均水准。当然,这种界定心流的方式不够严谨,如果只有极端复杂的心流才算数——也就是最高层次的挑战和技巧运用,那么可能只有不到1%的反应够资格称为心流。我们在这里使用的方法有点儿像显微镜,不同的放大倍率下可以看到不同的细节。
这一道理也适用于其他两个问题。同事或上司也许不好相处,但只要尽力,情况也不至于太糟。工作上的冲突往往源自怕丢面子的自卫心理。有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会设定目标,要求别人以某种方式对待他,并坚持别人按照他的理想行事。然而事与愿违的机会太多了,因为别人也有一套亟待实现的目标。避免这种僵局的最好办法就是,在实现自己目标的同时,也帮助老板和同事实现他们的个别目标;这么做当然比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利益来得迂回曲折,也耗费更多时间,但长此以往,这么做一定会有收获的。
举个例子,我们有一项研究借心理体验抽样法寻找以下问题的答案:工作时产生心流的次数是否比休闲时多?100多位从事不同行业的男女全职工作者同意佩戴我们的呼叫器一个星期,每天呼叫器会不定时间响8次,一听到响声,他们就必须填满一本小手册中的两页问卷,记录当时所做的事情以及当时的心情。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在一个分成10级的量表上,指出他们察觉周遭有多少挑战,自觉运用到多少技巧。
如何缓解压力?
我们在研究中经常发现,有人对自己的谋生方式怀着一种奇特的内心冲突。受访者表示,他们会从工作中得到一些一生中最值得肯定的经验。就这一点推论,他们应该会愿意工作,有很高的工作动机。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些人虽然在工作岗位上十分愉快,却大多声称他们宁可不要工作,工作动机也很低。相对还出现另一种现象:尽管一般人在享受辛苦得来的闲暇时,兴致并不高,但他们还是希望拥有更多的休闲时间。
紧张与压力不消说是工作最主观的一面,也最容易用意识控制。压力完全是一种亲身体验,由最极端的客观状况直接引起。相同分量的压力可能使一个人喘不过气,却对另一个人构成期待已久的挑战。消除压力的途径不下数百种,有时靠较好的组织、分工,或与同事、上司做较好的沟通就能解决;有时则须依赖工作以外的因素,诸如改善家庭生活、休闲模式或静坐之类的心灵修炼。
工作、休闲孰乐?
这些零零碎碎的方法或许有帮助,但真正能解决工作压力的方法却是把它当作改善体验品质的策略。说的总是比做的容易,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精神能量集中投注在塑造个人目标上,无视一切转移注意力的诱惑。下一章我们还会讨论适应外在压力的各种方法,现在要谈的是休闲对于生活品质有什么贡献,或为什么没有贡献。
如果我们超越时空的限制,拿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人与现代人相比较,工作对生活品质的影响就更加显而易见,但我们还是得更细心观察此时此地发生的一切。不论是中国古代的厨子、阿尔卑斯山村的农妇,还是外科医生和焊接工,都有助于说明工作内涵的潜力,但这些人做的事情毕竟不是现代的典型工作。今天,一般成年人做的究竟是什么样的工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