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伦之乐 (第3/5页)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维持婚姻生活,与家人同住,并非只因为外在的理由。很多享受乐趣和成长的机会,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才体验得到,这些内在的回报现在也没有减少;事实上,现在可能比以前还容易得到。如果传统家庭为方便而厮守在一起的现象已逐渐减少,为共处的乐趣而齐聚一堂的家庭就可能不断增加。当然,因为外在力量还是比内在力量强大,两者消长的结果会使家庭瓦解的趋势再持续一段时间;但能支持下去的家庭,将会比那些违背个人意志、勉强守在一起的家庭,更能帮助成员培养充实的自我。
青少年问题多多
当然,一旦“家庭价值观”的重要性建立,一般人就会把它奉为金科玉律,而它也确实维系了家庭的完整。但这套道德规范常被视为外来的压迫,在它的压力之下,夫妇儿女敢怒而不敢言。它所造成的完整家庭只是一种假象,内在却充满了矛盾与仇恨。现在常见的家庭瓦解,其实是维持婚姻状态的外在因素逐渐消失的结果。妇女就业机会增加、省时省力的家电用品普及,对离婚率的影响远比爱心和道德衰微更大。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也需要不断增加挑战与技巧。婴幼儿期,父母只要目睹孩子的成长就觉得乐趣无穷——第一个微笑、第一句话、第一次迈开脚步、第一次涂鸦,都能令他们开心不已。孩子在这些技能上的突飞猛进,每一次都是充满乐趣的新挑战,而父母的反应则给孩子更多的行动机会。从摇篮、游戏间到幼儿园的运动场,父母不断矫正孩子与环境之间挑战与技巧的平衡。进入青春期以后,很多青少年变得不再那么好控制,于是大多数父母选择视若无睹,假装一切都正常,明知无望,却仍抱着情况会好转的希望。
数十年前,一家人还倾向于住在一起,父母子女都基于外在的理由,不得不维持共同居住的关系。过去的人很少离婚,倒不是因为那时候夫妻的情爱比较深厚,而是因为丈夫需要人替他做饭和打扫房屋,妻子需要人负担家计,孩子也需要父母供给吃住,帮助他们进入这个世界。老一辈的人费尽苦心灌输给年青一代的“家庭价值观”,无非就是反映这种简单的需求,只不过多披上一层宗教和道德的外衣罢了。
青少年在生理上与成年人无异,已成熟到可以生育下一代;大多数社会(我们的社会100年前也如此)都认为他们已经可以接受成年人的责任,得到社会的认同。但现代社会并没有为青少年安排与他们技巧相称的挑战,他们必须在成年人许可的范围以外,寻求挑战的机会。通常他们的发泄渠道就是破坏公物、吸毒和性游戏。在既有的条件下,父母很难弥补文化中机会的欠缺。就这一点而言,市郊高级住宅的富人和贫民窟居民并没有太大差别。一个身体强壮、精力充沛、头脑灵活的15岁少年,在你家附近有什么事可做?仔细思考这个问题,你很可能会发现,目前的一切不是太人工化、太简单,就是不足以掌握一个青少年的想象力。
为情感而厮守
然而,家庭还是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稍微缓和这种机会贫乏的现象。从前,年轻男子会离开家一段时间,去当学徒或到远方旅行,接触新挑战。今天也有类似的机会——到外地上大学,不过12~17岁左右大约5年的青春期仍然是个问题。这个年龄的人能找到什么有意义的挑战?如果父母在家里安排一些容易了解、颇具复杂性的活动,情况就好多了。如果父母喜欢玩乐器、烹饪、阅读、园艺、木工或修汽车引擎,他们的子女就有可能从类似的活动中发现挑战,投入足够的注意力,开始从一些有助于他们成长的事情上找到乐趣。如果父母多谈谈他们的理想与梦想——即使没能实现——也可能会激励孩子的野心,突破目前的自满状态。再不然,拿工作或时事当话题,把孩子当作小大人或朋友看待,也能把他们训练成有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但如果父亲一有空就捧着酒杯,坐在电视机前不动,孩子当然就会推论,成年人都是一些不知乐趣为何物的无聊家伙,他们会转向平辈寻求乐趣。
这些调整都很辛苦,也可能使人感到沮丧。如果有人不愿在一段感情关系开始时调整个人目标,那么这段感情往往会在他的意识中制造混乱,因为新的互动模式一定会跟旧的期待模式发生冲突。一个单身汉可能把开一辆拉风的跑车和每年冬季去加勒比海度假当作第一优先考虑。倘若一旦决定结婚、生子,他就会发现,后面这两个目标跟前面两个目标轧不拢。他再也买不起玛莎拉蒂跑车,岛屿度假也变得遥遥无期。除非他修订过去的目标,否则互相矛盾的目标只会让他产生挫折感,在内心造成精神熵。如果他修订目标,自我也会随之改变——自我本来就是目标的整理与总和。由此可见,感情关系必然会带来自我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