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桑德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a id="ch35-back" href="#ch35">[35]</a> . Ibid., p. 62.
死亡赌局
<a id="ch36-back" href="#ch36">[36]</a> . Ibid., p. 108.
向尸体收集者支付佣金的做法也许是合算的,但是这也要承担一种道德成本。使尸体收集者的经济利益与其同胞的死亡相挂钩,有可能会使他的以及我们的道德情感变得麻木。就此而言,尸体收集者的工作有点像保单贴现生意,但在道德上却与之不同:虽然尸体收集者依靠他人的死亡维持生计,但是他不必希望任何一个特定的人早些死掉。任何人的死亡对他来说都是可以的。
<a id="ch37-back" href="#ch37">[37]</a> . Ibid., p. 124.
在依靠人的死亡谋生方面,并非只有保单贴现投资者。验尸官、殡仪业者和挖墓者都是如此,但是却没有人在道德上谴责他们。几年前,《纽约时报》描绘了迈克·托马斯(Mike Thomas)的工作,这名34岁的男子是底特律某个县停尸房的“尸体收集者”(body retrievalist)。他的工作就是收集那些死亡者的尸体,并把他们运到太平间。他是按人头收费的,也就是说,他收集一具尸体收14美元。由于底特律的谋杀率很高,所以他从这项可怕的工作中每年大约能挣1.4万美元。但是当暴力事件减少时,托马斯的处境就很艰难了。他说:“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奇怪,我的意思是说一个人无所事事地等着某人死亡。希望某人死亡。但是这个行当就是这样运作的。这也是我养活我的孩子的方式。”<sup><a id="ch21" href="#ch21-back">[21]</a></sup>
<a id="ch38-back" href="#ch38">[38]</a> . Ibid., pp. 146–47.
齐兹厄姆对保单贴现残忍面所持有的那种厚颜无耻的欢欣纯属例外。保单贴现的投资者几乎很少是由恶意驱动的。大多数投资者还是希望艾滋病患者能够身体健康和长寿的——除了那些已被投资的患者外。
<a id="ch39-back" href="#ch39">[39]</a> . Ibid., pp. 71–72; Kreitner, Calculating Promises, pp. 131–46.
有些人指责这位得克萨斯州的立法者投票支持那些他可以从中获得个人私利的政策。然而这项指控却被误导了;他的钱所追随的乃是他的信念,而非其他事情。这并不存在典型的利益冲突。它实际上是某种更糟糕的东西:一种在道德上扭曲的社会意识投资。
<a id="ch40-back" href="#ch40">[40]</a> . Grigsby v. Russell, 222 U.S. 149 (1911), p. 154. See Kreitner, Calculating Promises, pp. 140–42.
保单贴现投资者沃伦·齐兹厄姆(Warren Chisum)是得克萨斯州一位保守党的立法议员和“著名的反同性恋战士”。他成功地领导了一场在得克萨斯州举行的恢复对鸡奸进行刑事处罚的运动,反对性教育,并投票反对援助艾滋病患者的项目。1994年,齐兹厄姆骄傲地宣称,他投资20万美元购买了6名艾滋病患者的人寿保险。他告诉《休斯敦邮报》(The Houston Post)说:“我打赌这会使我赚到不少于17%的利润,而且有时候还会更多。如果他们在一个月内就死掉的话,你知道,那这些投资就真的会大有回报了。”<sup><a id="ch20" href="#ch20-back">[20]</a></sup>
<a id="ch41-back" href="#ch41">[41]</a> . Grigsby v. Russell, pp. 155–56.
我猜想,即便是自由市场的狂热者在面对如下观点的含义时也会犹豫再三,即拿他人的死亡进行打赌的行为只不过是另一种生意罢了。我们不妨考虑一下:如果保单贴现生意在道德上与人寿保险具有可比性,难道它不应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拥有同样的游说权利吗?如果保险业拥有为其在延长生命(通过强制佩戴安全带的法律或禁烟政策)方面的利益进行游说的权利,那么保单贴现行业就不应当拥有为其在加速死亡(通过减少对艾滋病或癌症进行研究的联邦资助)方面的利益进行游说的权利吗?据我所知,保单贴现行业并没有进行这种游说。但是,如果道德上允许人们对艾滋病或癌症患者会早点死而非晚点死的可能性进行投资的话,那么为什么推进有利于该目标的公共政策的做法在道德上却是不正当的呢?
<a id="ch42-back" href="#ch42">[42]</a> . Carl Hulse, “Pentagon Prepares a Futures Market on Terror Attacks,” New York Times, July 29, 2003; Carl Hulse, “Swiftly, Plan for Terrorism Futures Market Slips into Dustbin of Ideas,” New York Times, July 29, 2003.
为什么我应当担心投资者有点盼着我早死呢?只要投资者没有按其期望行事或者没有太频繁地打电话询问我的状况,也许我就不应当担心。这可能只是有点吓人,而无法从道德上加以反对。或者说,这里的道德问题也许并不在于它对我的任何实际伤害,而在于它对投资者品质的腐蚀性影响。你会愿意靠着打赌某些人早点死而非晚点死来营生吗?
<a id="ch43-back" href="#ch43">[43]</a> . Ken Guggenheim, “Senators Say Pentagon Plan Would Allow Betting on Terrorism, Assassination,” Associated Press, July 28, 2003; Josh Meyer, “Trading on the Future of Terror: A Market System Would Help Pentagon Predict Turmoil,” Los Angeles Times, July 29, 2003.
可能有人会回应说,保单贴现并不是唯一无异于死亡赌博的投资。人寿保险业也同样把我们的死亡变成了一种商品。但是这二者却是有区别的:就人寿保险而言,卖给我保险的公司是在赌我活,而不是在赌我死。我活得越长,它就赚得越多。就保单贴现而言,经济利益正好是反向的。从公司的角度来看,我死得越快,情况就越好。
<a id="ch44-back" href="#ch44">[44]</a> . Bradley Graham and Vernon Loeb, “Pentagon Drops Bid for Futures Market,” Washington Post, July 30, 2003; Hulse, “Swiftly, Plan for Terrorism Futures Market Slips into Dustbin of Ideas.”
与普通员工保险不同,保单贴现行业服务于一种明确的社会善,即为绝症患者的最后岁月提供财力支持。此外,被保险人的同意从一开始就是确定的(尽管下面的情况也是有可能发生的,即在某些情形中,绝望的患者有可能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无法为他们的人寿保险谈到一个公道的价格)。保单贴现的道德问题并不是它们缺少同意,而在于它们是在对死亡下赌注。这种赌博使得投资者与被其购买了人寿保险的病人的早日死亡之间有一种紧密的利益挂钩。
<a id="ch45-back" href="#ch45">[45]</a> . Guggenheim, “Senators Say Pentagon Plan Would Allow Betting on Terrorism, Assassination”; Meyer, “Trading on the Future of Terror”; Robert Schlesinger, “Plan Halted for a Futures Market on Terror,” Boston Globe, July 30, 2003; Graham and Loeb, “Pentagon Drops Bid for Futures Market.”
由于艾滋病的确诊不再是一种死亡判决,所以保单贴现公司便开始努力使它们的生意变得更加多样化,也就是把它们的业务扩展至癌症和其他绝症方面。美国保单贴现协会(the Viatical Association of America)乃是这个行业的贸易协会,它的执行董事威廉·凯利(William Kelley)就没有因艾滋病市场的低迷而屈服,反而对死亡期货生意给出了一个乐观的估计:“与艾滋病患者的人数相比较,患有癌症、严重心血管疾病和其他不治之症的人数更巨大。”<sup><a id="ch19" href="#ch19-back">[19]</a></sup>
<a id="ch46-back" href="#ch46">[46]</a> . Hulse, “Pentagon Prepares a Futures Market on Terror Attacks.”
1998年,《纽约时报》发表了一则关于一位愤怒的密歇根投资者的故事,他在5年前购买了肯德尔·莫里森(Kendall Morrison)的人寿保险。莫里森是一名患有艾滋病的纽约人,当时他已病入膏肓。多亏了前述这种新药的发明,莫里森恢复到平稳的健康状况,而这让那位投资者大失所望。莫里森说:“以前,我从未觉得有人希望我死掉。他们不停地给我寄这些联邦快件并给我打电话,好像在说‘你还活着吗’?”<sup><a id="ch18" href="#ch18-back">[18]</a></sup>
<a id="ch47-back" href="#ch47">[47]</a> . Hal R. Varian, “A Market in Terrorism Indicators Was a Good Idea; It Just Got Bad Publicity,” New York Times, July 31, 2003; Justin Wolfers and Eric Zitzewitz, “The Furor over ‘Terrorism Futures,’” Washington Post, July 31, 2003.
在这些“恐怖的事情”中,有一些导致了诉讼:不满的投资者状告经纪人卖给他们的人寿保险单并没能按预期那样迅速“到期”。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发现延长了成千上万名艾滋病患者的生命,但是这项发现却打乱了保单贴现行业的如意算盘。一家保单贴现公司的行政主管对延长患者生命药物的负面作用做了如下解释:“12个月的预期变成了24个月,这会严重破坏你的回报。”1996年,抗逆转录病毒药物技术的突破,导致了尊严合作有限公司(Dignity Partners, Inc.)——旧金山的一家保单贴现公司——的股票价格从14.5美元暴跌至1.38美元。很快,这家公司便停业了。<sup><a id="ch17" href="#ch17-back">[17]</a></sup>
<a id="ch48-back" href="#ch48">[48]</a> . Michael Schrage and Sam Savage, “If This Is Harebrained, Bet on the Hare,” Washington Post, August 3, 2003; Noam Scheiber, “Futures Markets in Everything,”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December 14, 2003, p. 117; Floyd Norris, “Betting on Terror: What Markets Can Reveal,” New York Times, August 3, 2003; Mark Leibovich, “George Tenet’s ‘Slam-Dunk’ into the History Books,” Washington Post, June 4, 2004.
毋庸赘言,保单贴现行业会竭力弱化其生意中残忍的一面。保单贴现经纪人把他们的任务描述成:为身患绝症的人提供财力,使他们能够以相对舒适和有尊严的方式度过剩余的时光。[“保单贴现”(viatical)这个词就源于拉丁语的“航海”(voyage)一词,该词特指为古罗马官员出海航行而提供的资金和补给品。] 然而无法否认的是,如果被保险人立即死亡,那么投资者是有利可图的。劳德代尔堡保单贴现公司的主席威廉·斯科特·佩奇(William Scott Page)就说过:“我们已经有了一些蔚为可观的回报,但是在人们活得较长的情况下,我们也遇到了一些恐怖的事情。这就是保单贴现协议令人刺激的地方。在预测某人死亡时间的问题上,并不存在精确的科学方法。”<sup><a id="ch16" href="#ch16-back">[16]</a></sup>
<a id="ch49-back" href="#ch49">[49]</a> . Schrage and Savage, “If This Is Harebrained.” See also Kenneth Arrow et al., “The Promise of Prediction Markets,” Science 320 (May 16, 2008): 877–78; Justin Wolfers and Eric Zitzewitz, “Prediction Markets,”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8 (Spring 2004): 107–26; Reuven Brenner, “A Safe Bet,”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3, 2003.
当然,所有的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但是就保单贴现而言,这种金融风险产生了一种在其他大多数投资中都没有的道德复杂性:投资者肯定希望卖给他人寿保险的那个人死得早一些而不是晚一些。这个人活得越久,自己获得的回报率也就越低。
<a id="ch50-back" href="#ch50">[50]</a> . On the limitations of prediction markets, see Joseph E. Stiglitz, “Terrorism: There’s No Futures in It,” Los Angeles Times, July 31, 2003. For a defense of them, see Adam Meirowitz and Joshua A. Tucker, “Learning from Terrorism Markets,” 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2 (June 2004), and James Surowiecki, “Damn the Slam PAM Plan!” Slate, July 30, 2003, www.slate.com/articles/news_and_politics/hey_wait_a_minute/2003/07/damn_the_slam_pam_plan.html. For an overview, see Wolfers and Zitzewitz, “Prediction Markets.”
无论怎么看,这似乎都是一笔不错的交易。这位垂死的保单持有人得到了他所需要的现金,而这位投资者也获得了一笔可观的利润——假设保单持有人按预定时间死亡。但是这种交易有一种风险:虽然这种保单贴现投资可以确保投资人得到一笔确定的死亡赔付金(在上述事例中是10万美元),但是回报率却要取决于保单持有人活多长时间。如果他按照预期那样在一年之内去世了,那么这位花5万美元买下10万美元保单的投资者就会大赚一笔,也就是说100%的年利润(这里要减去他所支付的保险金和付给安排此项交易的保险经纪人的费用)。如果这个人又活了两年,那么这位投资者就必须要为同等数量的保险费赔偿金等待两倍的时间,因此他的年度回报率也要减半(这里还不算额外的保险费支出,而这项支出还会使回报变得更少)。如果这位病人奇迹般地获得康复并存活了很多年的话,那么这位投资者就可能一无所获了。
<a id="ch51-back" href="#ch51">[51]</a> . Quote from Robin D. Hanson, an economist at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in David Glenn, “Defending the ‘Terrorism Futures’ Market,”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August 15, 2003.
为了检视上述各种反对意见,我们可以考虑另一种在道德上颇为复杂的人寿保险做法。这种做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是由艾滋病的流行而引发的。它在当时被称作保单贴现行业(viatical industry),是一个由艾滋病人群和其他被诊断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拥有的人寿保险单所构成的市场。它的运作方式如下:假设某个拥有10万美元人寿保险单的人被医生告知自己只有一年的寿命。再假设他现在需要钱来进行治疗,或许只是为了在他所剩无几的短暂时光中好好地生活。于是,一位投资者提出以折扣价——比如5万美元——从这位病人手中买下这份保单,并且替他缴纳年度保险费。在这位保单原始持有人去世的时候,该投资者便可以得到10万美元。<sup><a id="ch15" href="#ch15-back">[15]</a></sup>
<a id="ch52-back" href="#ch52">[52]</a> . Liam Pleven and Rachel Emma Silverman, “Cashing In: An Insurance Man Builds a Lively Business in Death,” Wall Street Journal, November 26, 2007.
保单贴现:拿生命做赌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