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我们知道,洪武十三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永久性废除中书省以后,大明帝国就不再有相当于国务院的宰相府或者政事堂,只有内阁。内阁其实是皇帝的秘书处,内阁大学士也只是皇帝的政治秘书,级别正五品,其地位和待遇往往要靠所兼其他官职,比如六部尚书或侍郎等等来体现。<sup><a id="noteref_23" href="#footnote_23">[23]</a></sup>
于是舆论哗然。因为从唐代以来,翰林学士就是清高之职务,只有像司马光和苏东坡那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才可担任。任命张璁和桂萼这样的,岂非斯文扫地?
但是到了嘉靖时期,内阁大学士已经变得越来越像汉唐的宰相,入阁也越来越像拜相了。因此谁能够入阁,便非同小可,必须像吏部尚书一样,或由廷推,或奉特旨。<sup><a id="noteref_24" href="#footnote_24">[24]</a></sup>
至于席书,则在此前已被任命为礼部尚书。<sup><a id="noteref_18" href="#footnote_18">[18]</a></sup>
廷推就是帝国高级官员联席会议的集体推荐,这是入阁最正规也最体面的方式。程序则一般是:先由有关部门或者主持人提出候选名单,其他人附议或者争议,最后形成推荐结果,联署于册上奏。结果一般也有两种。一种是联席会议主张的,叫正推。另一种则是备选的,叫陪推。皇帝可以从中选择,坚持不同意见的还可以单独上书提出人选。
方献夫任侍讲学士。
这就有些“民主集中制”的意味,也兼顾了皇帝与朝臣两个方面,因此如果双方意见一致,便是最佳选择。实际上这种一致皇帝也未尝不能操作,上策是暗示或者授意主持人提名某某,中策是选择陪推不选正推,下策是拒不同意廷推结果并要求再议,直到选出自己满意的人为止。
张璁和桂萼任翰林学士。
只不过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就不和谐了。
圣旨很快就下来了,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
当然,皇帝也可以不由廷推而直接任命,叫特简。这在明代初期是正常现象,因为太祖和成祖非同寻常。嘉靖皇帝没有祖宗的崇高威望,也用这种手段便不得人心,尽管由于此人刚愎自用,特简入阁的在他那朝人数最多。<sup><a id="noteref_25" href="#footnote_25">[25]</a></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