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爱米文学网aimiwx.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第一次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因为戒日王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李世民命李义表、王玄策前往天竺回访。
伊嗣侯三世是波斯萨珊帝国的末代皇帝,库斯鲁二世的孙子。库斯鲁二世时代是萨珊波斯最强盛的时代,公元628年,库斯鲁二世被长子希鲁耶弑杀之后,萨珊波斯的政治彻底崩乱,一直到公元634年。短短六年时间,九位皇帝轮番上台,轮番被人弑杀。最终大家杀疲惫了,把潜逃民间的伊嗣侯三世给找了出来,拥立登基,政局算是稳定了下来。是年,伊嗣侯三世二十一岁。
这一事件应该和玄奘有关,玄奘于公元641年离开天竺回国,戒日王于公元642年派遣使者出使大唐,次年抵达长安。所以说,天竺和大唐的邦交由玄奘促成并不是虚言。只不过玄奘在路上耽搁了三年,直到公元645年才回到长安,戒日王的使者并没能见到他。
伊嗣侯三世(?—公元651年)又称耶兹底格德三世,中国史料中有称之为伊嗣俟,是《新唐书》记录错误导致的错别字。
当时王玄策在路上走了九个月,于公元643年来到曲女城,见到戒日王。随后游览天竺,登上灵鹫山,刻铭文于山中,又到摩诃菩提寺立碑文,至今碑文犹在,只不过太长,不便摘录。所以,王玄策第一次去天竺,其实不是给玄奘做徒弟的。作者将他去的时间提前到了公元641年,只不过是出于小说的演绎而已,不必深究。
伊嗣侯三世
王玄策第二次出使,按《旧唐书》和《新唐书》记载,是贞观二十二年,即公元648年。实际上经考证,应该是公元646年出发,公元647年抵达,公元648年是他回到长安的时间。
另外,唐史中关于阿罗那顺还有一项记载:李世民驾崩后,将一生所灭国家的国王雕像立于昭陵。站在昭陵神道上的国王雕像中,其中一位便是阿罗那顺。
这一年王玄策出使的任务很难考察,据《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说,是因为鸠摩罗王求《老子》,李世民命玄奘翻译《老子》,让王玄策送过去。另有说法是李世民命王玄策去求长生药。
因此,阿罗那顺,就算是二者合一吧!
这次出使天竺,王玄策创造了一个传奇。《旧唐书》所言寥寥,《新唐书》则记载详细:
其后的故事更有意思,不知为何,戒贤法师把这个婆罗门送到了戒日王处,具体的原因玄奘没讲,有可能是戒贤法师认为这是观世音菩萨点化之人,要成全他一场富贵?估计戒日王比我们这些读者更要茫然,但以戒贤法师在天竺的地位,戒日王也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赏赐给他三个村庄。根据天竺的萨蒙塔制度,这三个村庄就是封地,这个婆罗门也算愿望成真,做了国王。
二十二年,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使其国,以蒋师仁为副;未至,尸罗逸多死,国人乱,其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自立,发兵拒玄策。时从骑才数十,战不胜,皆没,遂剽诸国贡物。玄策挺身奔吐蕃西鄙,檄召邻国兵。吐蕃以兵千人来,泥婆罗以七千骑来,玄策部分进战茶镈和罗城(曲女城),三日破之,斩首三千级,溺水死万人。阿罗那顺委国走,合散兵复阵,师仁禽之,俘斩千计。余众奉王妻息阻乾陀卫江,师仁击之,大溃,获其妃、王子,虏男女万二千人,杂畜三万,降城邑五百八十所。东天竺王尸鸠摩(鸠摩罗王)送牛马三万馈军,及弓、刀、宝缨络。迦没路国献异物,并上地图,请老子象。
一日,戒贤法师亲自向玄奘开讲《瑜伽师地论》,听讲的有数千人。正讲述时,一位旁听的婆罗门忽而悲哭,忽而大笑。戒贤法师询问,原来此人是东天竺人,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发下一个很古怪的愿望,希望成为一个国王。这愿望连观世音菩萨都受不了了,当即现身呵斥他,不应该有这种想法。菩萨说,今天戒贤法师要开讲《瑜伽师地论》,你去听讲。听了佛法,就能见佛,何必为王?
娑婆寐
至于本书中的阿罗那顺,来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玄奘记录的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
无论在哪一篇正史记载中,娑婆寐始终和王玄策牵连在一起。《旧唐书》:
根据戒日帝国的萨蒙塔制度,阿罗那顺只不过控制了曲女城周边地区,甚至王玄策俘虏一万多人、赶着三万头牛羊返回大唐,周边国王也没有加以阻拦,恐怕是各国也乐见其灭亡。之后鸠摩罗王与大唐交好,王玄策再次出使天竺,说明鸠摩罗王等诸王与王玄策之间存在着不少合作。当然,这些历史肯定没有记载,王玄策所著的《中天竺行记》也早已散佚,笔者也只好在小说中予以最大限度的还原了。